【首席观察】稳定币的关键转折点

· 头条

记者 欧阳晓红

欧阳晓红/文

稳定币“撞进”了全球金融主权的大门。

当地时间7月17日,美国众议院会议表决通过了《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下称《GENIUS法案》)、《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下称《CLARITY法案》)、《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监控国家法案》(下称《Anti-CBDC法案》)。

这三项法案意味着美国加密数字资产监管框架正式制度化,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巩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同时推动美国Web3.0(第三代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也被视为美国数字金融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为全球链上金融秩序的重塑按下启动键。

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GENIUS法案》。“稳定币代表了数字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表示:“美元如今拥有一个原生于互联网的支付通道——快速、无摩擦,且无需中介。这项开创性技术将进一步强化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拓展全球数十亿人接入美元体系的机会,并带动对美国国债的巨大需求——这些正是支撑稳定币的关键储备资产。”

《GENIUS法案》的核心规定包括: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等额美元资产(如美国国债)作为储备,确保1:1兑换能力,并严格遵守“了解你的客户”和“反洗钱”规则。此监管框架为Tether公司发行的USDT和Circle公司发行的USDC等美元稳定币提供了合法身份。

有分析人士认为,《GENIUS法案》确立了锚定美元的稳定币的合法地位,是稳定币被全球银行及金融机构广泛接纳的关键转折点。

同时,《CLARITY法案》明确了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范围,为加密货币市场提供明确规则。

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伟指出,《CLARITY法案》旨在终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长期存在的监管重叠,通过明确核心定义、划分监管职责,为Web3.0行业提供合规路径和法律基石。

王伟认为,第103条对“数字商品(Digital Commodity)”的界定是整部法案的立足点。该条款首次从立法层面为包括BTC(比特币)和ETH(以太坊)在内的大多数加密货币提供非证券化归属,即归入“商品”类别。其判断标准不再依赖模糊的“投资预期”,而是基于资产与其所依附的区块链系统的功能性“内在联系”,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此外,《CLARITY法案》还首次在法律上将“投资合同”与“投资合同资产”进行区分:前者指证券本身,后者指基于该合同发行的数字商品。这意味着某些项目在融资阶段可能被认定为证券交易,但其代币本身不一定永久被视为证券,为数字资产“商品化”打开了法律通道。

王伟评价道:“《CLARITY法案》的出台将对美国乃至全球Web3.0行业生态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CLARITY法案》为不同主体分别提供了法律清晰性:对项目方,建立了“从生到熟”的合规生命周期;对交易所,提供监管明确性,今后其合规重点在于两个方向,一是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注册并遵守其核心监管原则,二是建立审慎的代币上币审核流程,评估资产是否满足“数字商品”定义,或其网络是否达到“成熟状态”;对去中心化金融开发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合规安全港”。

对投资者和终端用户而言,《CLARITY法案》也强化了资产托管权保障。“尤其是对自我托管权的明确保护,确保用户对资产的最终控制权,这一点延续了Web3.0的核心精神。”王伟说。

而《Anti-CBDC法案》则明确禁止发行面向公众的零售型数字美元,即禁止美联储通过银行或支付机构等第三方渠道向普通人提供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其立法逻辑在于担忧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进行消费监控,进而侵犯公民隐私与自由。这项法案也需提交参议院审议。

简而言之,《GENIUS法案》给予了稳定币“联邦护照”,要求其锚定美债或现金、接受审计和遵守相关监管规则;《CLARITY法案》则为开发者与平台发放“监管绿卡”,助其合法开展创新业务;《Anti-CBDC法案》则体现了美国对央行数据主权介入支付体系的抵制——既为稳定币让路,也在数据隐私问题上定下基调。

对于美国历史上首次集中审议三项加密资产相关法案的“加密周”,金融市场并不完全买账。

7月18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收于44,342.19点(-0.32%),纳斯达克指数收于20,895.66点(+0.05%),标普500指数收于6,296.79点(-0.01%),显示出市场对立法进展的谨慎态度。

《GENIUS法案》以308票赞成、122票反对的结果获得美国众议院通过,是本轮“加密周”的核心成果。但在7月15日的程序性投票中一度受阻,引发市场短线动荡。USDC发行方Circle公司的股价当天下跌4.58%,至195.33美元。此后,随着特朗普表态支持,并于7月16日排除障碍,法案最终顺利通过,市场回暖。

受《GENIUS法案》推动,被视作“链上美元第一股”的Circle公司的股价自7月15日低点195.33美元,一度反弹至7月17日的233.45美元。

不过,7月18日,Circle公司的股价下跌4.8%,收于223.78美元。下跌原因包括:一周内涨幅超22%,机构资金锁定利润,获利了结;部分投资者担忧未来关于储备披露、合规成本等细节的执行问题。

稳定币已不再是加密圈的边缘试验品,而是被正式纳入美国金融体系架构。

有分析认为,某种意义上,《GENIUS法案》的出台不仅事关美国国内制度重构,更被视为向全球金融秩序发起的一场“数字宣战”。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开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研究,3个国家已全面推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超25个国家正在进行试点。

数字人民币已在跨境贸易中开展测试;欧盟已于2025年5月设立“数字欧元创新中心”;香港也将在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发行条例,为本地数字资产合规落地提供制度基础。与此同时,蚂蚁、京东等正在积极申请稳定币牌照。7月17日,华夏基金(香港)宣布成立两只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分别以美元和人民币计价,这也是全球首只人民币代币化基金。

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报告指出,这场围绕数字货币的全球竞争,实质上反映出地缘金融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元的“链上中介地位”将面临来自非美元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日益挑战。

贝森特认为,通过稳定币实现的“金融自由”将进一步增强美国的金融竞争力。美国民主党议员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则指出,放弃零售型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可能削弱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能力。数字货币能够实现对经济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政策响应,而稳定币则依赖私营发行商,存在系统性风险。

这三项法案实际上是对数字经济、主权货币与个人隐私三者关系的再定义。链上美元的雏形已现,监管清晰、创新放行,这是一场技术主导的范式转向。但美国民主党议员沃特斯所担忧的并非空穴来风——当货币政策工具滑向私营平台,美国是否也在无意中放弃了未来的货币调控主动权?

美元,正在走下印钞机,登上区块链。但这一次,它可能带着新的权力重构与系统风险一同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