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值超2300亿美元!为什么说,稳定币最大的机会在香港?

· 头条

最近投资圈里最炸的话题是啥?不是A股跳水,也不是金价过山车,而是稳定币!

摩根大通刚发的报告显示,到今年6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经干到2300亿美元,差不多赶上一个小国家的GDP了。

阿里、京东这些老大哥也撸起袖子冲进来,更别说我们的香港——5月底直接把《稳定币条例草案》拍在桌面上,成了全球第一个给稳定币立规矩的地方。

我朋友圈里还有人在问:这玩意儿是不是割韭菜的新镰刀?别急,听我唠两句,它背后藏的可是一场大戏,而香港,正蹲在C位。

先别急着喊“割韭菜”

一提“稳定币”,不少人脑子里就蹦出比特币的小跟班,这想法太窄了。

说白了,它就是把自己跟美元、港币这些硬通货绑在一起,价格不会像比特币那样剧烈波动,1块就是1块,1毛就是1毛。

我打个比方,它就像加密世界里的“地铁卡”,充值多少用多少,不会像比特币那样一觉醒来账户少辆车。

也正因为这稳当劲儿,它成为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的桥梁。

以前给国外客户打款,走SWIFT就跟坐绿皮火车似的,慢不说,手续费能啃掉5%-10%,还得等三五天。

现在用稳定币,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实时结算,嗖嗖几秒就到账了,手续费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前阵子帮朋友算过一笔账:2000万美元的货款,老银行路径得烧掉几十万手续费,还得天天盯着邮件等确认。换成稳定币,一杯咖啡没喝完,钱就到对方钱包里了。

效率这玩意儿,一旦提上来,全球贸易的结算方式就将彻底改变。

香港凭啥占C位?

5月30号,《稳定币条例草案》正式落地,这一步走得比谁都快。

为啥又是香港?你去翻翻历史就知道,港币本身就是“原始版”稳定币:发钞行得先把美元存进金管局,才能印出等值的港币,这套玩法跑了40年,稳得一批。

现在无非把美元和港币换成代码和区块链,老瓶装新酒,味道却更香。

再说环境,香港背后靠着整个大湾区,跨境贸易的钱流一年就是万亿级,天然就是稳定币的练兵场。

加上“一国两制”buff,既能摸着内地的市场,又能跟国际监管对得上话,这位置,想不C位都难。

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已达万亿级别,这正是稳定币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香港金融机构已经行动起来了,以华夏基金(香港)为例,他们不仅整出了比特币、以太坊ETF,还搞了一堆代币化基金,直接用稳定币就能买,一边吃区块链的效率红利,一边拿传统基金的稳健收益,这操作,服气。

普通人怎么上车?

先把话放这儿:不是所有稳定币都安全。去年LUNA那事儿大家还记得吧?算法稳定币因为机制缺陷,说崩就崩,连招呼都不打。

但香港监管下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因为有足额的法币储备作担保,真金白银锁在银行账户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安全系数高得多。

实际应用中怎么用?留学交学费、海淘剁手、外贸收款,统统能用。市场一波动,把币换成稳定币蹲一会儿,也算避险。

我自己的小目标是把稳定币相关仓位压在总资产的10%以内,同时选择受监管的合规产品,比如香港持牌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和代币化基金,收益也许没那么性感,但睡得着觉。

最后唠两句掏心窝的话

1995年互联网刚冒头,很多人说那玩意儿就是个玩具;2008年支付宝和微信扫码出来,又被吐槽“花里胡哨”。现在回头看,是不是脸都被打肿?

稳定币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支付工具,还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金融创新能力,已经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了先机。

我觉得咱们又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以后可能连楼下小卖部都收稳定币,谁早一步谁就先吃红利。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都能火出圈,凭啥香港的稳定币不能杀出一条血路?时间会给答案,但机会只留给早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