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今年3月宣判的虚拟货币非法换汇案。
案件显示,杨某、徐某等人通过操作国内空壳公司账户,为不特定客户海外账户提供稳定币,进而实现资金的跨境转账获取收益,三年来参与非法买卖外汇的金额高达65亿元。该犯罪团伙以 USDT 为媒介,采用跨境"对敲"方式为客户提供非法汇兑服务。境内客户向指定账户支付人民币,境外团伙同步从海外账户划转外汇至客户境外账户,通常收取 1% 至 3% 不等的手续费
上海劲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永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和USDT(泰达币)等稳定币自问世之时起,就伴随着对现行全球资金流动体系的巨大冲击和非法交易的场景。从世界范围看,接受政府监管的虚拟资产交易取得了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合法地位。不过我国除了香港特区的先行先试,内地监管对虚拟货币交易没有明晰法律规定前,利用虚拟货币交易、转移资产都是违法的。”
黑灰产为何钟爱稳定币
1.1 稳定币成为黑灰产“宠儿”的三大技术基础
价格稳定性锚定:泰达币(USDT)严格遵循1:1美元锚定机制,规避了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价格波动风险。在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非法交易结算周期中,这种稳定性保障了犯罪团伙与客户双方免受价值波动损失。正如香港持牌交易平台负责人所言:“交易双方之所以不选择虚拟货币支付,原因在于虚拟货币的价格波动太大,对于交易方和犯罪团队都要承受价格损失”。
跨境便捷性突破: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天然无视地理边界,可实现近乎实时的跨境价值转移。与传统银行电汇1-3天的结算周期相比,USDT转账通常在数分钟内完成,且支持7×24小时不间断运作。这种效率极大满足了非法资金转移的“时效需求”。
监管隐匿性设计:通过将完整的外汇交易拆解为境内人民币-USDT和境外USDT-外币两段独立操作,犯罪团伙切断了资金跨境流动的直接监管链条。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充分利用了当前监管体系对虚拟货币交易监测的盲区,大幅增加了资金溯源难度。上海检察机关在案件分析中指出:“这种‘对敲’模式将本应处于监管之下的外汇交易分割成两段独立操作,逃避了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
1.2 暴利驱动下的三重盈利模式
犯罪团伙之所以铤而走险,根源在于稳定币非法换汇蕴藏的惊人利润率:
高额手续费(1%-3%):远高于银行正规渠道,但因“免证明材料、快速到账”特点,成为急需跨境资金转移人士的“无奈选择”。以50万美元换汇为例,按7.17汇率计算,手续费即可获利3.6万至10.8万元人民币。
虚拟货币买卖价差:犯罪团伙作为“做市商”在交易平台低买高卖USDT。
规模套利杠杆:通过吸纳他人资金扩大交易规模,利用境内外汇率微小差异进行套利。
稳定币的双面性
2.1 稳定币的合法优势与价值基础
2025 年 7 月 1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天才法案》,正式确立了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对此,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公开评价:“美元稳定币,本质是美元在区块链世界的代币化投射,是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它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美元的全球渗透力,但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对国家而言,稳定币也成了货币主权博弈的新战场。”
从技术视角来看,稳定币是一种锚定法币价值、运行于区块链网络之上的可编程数字资产。其核心机制,是通过链下储备资产(如美元、人民币等)的托管,将法币的账面价值映射为链上的同质化代币。它不依赖银行账户即可转移,依靠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具备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
尽管被黑灰产滥用,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革命性价值的金融创新。其核心优势在合规场景下展现出巨大潜力:
(1)价值稳定机制:通过与法币1:1锚定(如USDT/USD)或资产抵押,稳定币解决了加密货币市场的高波动性痛点,使其成为可靠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工具。这种稳定性是其在商业场景中被接纳的基础。
(2)跨境支付革命: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传输特性,实现了近乎实时的跨境转账,显著优于依赖SWIFT系统的传统银行体系:
·交易速度:从传统跨境支付的1-3天缩短至分钟甚至秒级
·交易成本:手续费较传统跨境汇款降低80-90%
·操作便利: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突破时区限制
(3)B 端与 C 端支付工具:作为跨境工资发放、留学缴费、离岸理财、保证金管理等支付场景中的无缝中介,稳定币能有效打通传统金融系统与链上经济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明确指出了这一优势:“稳定币可将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升至10秒内”。2024年主要稳定币链上交易总额达到约32万亿美元,已超过Visa和万事达卡等传统支付巨头的总和,印证了其作为支付手段的巨大潜力。
我们必须看到,稳定币确实可能被用于洗钱、私人换汇等非法活动,但也有切实的正向用途,这正是为何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多地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为其设计「合规沙盒」。
因此,我们在评估稳定币监管政策时,不能只盯着其「匿名性」「无国界」等风险标签不放,更需要深入理解其在跨境支付、金融服务、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价值。与其将其彻底排斥于体制之外,不如正视其作用逻辑,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让其为我所用。
国家为何持续高压打击虚拟货币相关犯罪
(1)虚拟货币的特性易被各类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利用,成为威胁国家治理的 “灰色通道”。
虚拟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跨境流动便捷等特点,这使得它天然具备规避监管的属性。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危害国家安全的势力,可通过虚拟货币隐蔽地进行资金转移和跨境资助。例如,境外恐怖组织可利用虚拟货币绕过国际金融制裁,向境内渗透资金以支持破坏活动;分裂势力也能借助其匿名性,规避外汇管制和资金监测,为分裂活动提供经济支撑。这类行为直接威胁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国家安全层面不可容忍的风险。
(2)虚拟货币相关犯罪往往与跨境赌博、网络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深度绑定,形成 “犯罪产业链”。
例如,诈骗分子通过虚拟货币快速转移赃款,逃避警方冻结和追查;跨境赌博平台以虚拟货币为结算工具,将巨额资金非法转移至境外,不仅导致国内资金外流,还滋生地下钱庄等次生犯罪,扰乱金融秩序与社会稳定。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虚拟货币的无序流通会削弱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监管能力,冲击法定货币的地位,甚至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为 “金融武器”—— 通过操纵虚拟货币价格、诱导民众投机,制造金融动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因此,打击虚拟货币相关犯罪,本质上是国家维护金融主权、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保障社会治理秩序的必然举措。
结语
上海65亿稳定币非法换汇案揭示了技术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深刻张力。一方面,稳定币凭借其跨境效率、成本优势和技术特性,已成为不可逆的金融基础设施创新;另一方面,其隐匿性和去中心化特质被黑灰产滥用,威胁国家金融安全。案件披露后,上海仍提出“支持合规稳定币试点”,展现了中国在金融科技创新上的审慎开放姿态——本质上是一种“受控的创新”。
对出海从业者而言,稳定币的战略价值毋庸置疑,但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合规先于效率:严格遵守属地监管,香港持牌稳定币(如8月1日条例生效后京东、蚂蚁计划发行的港元/美元稳定币)将成为安全通道,内地企业应优先选择此类合规工具
透明高于隐匿:主动配合监管“穿透式审查”,确保稳定币交易链条全流程可追溯。香港金管局要求持牌发行人每月披露储备金报告,企业用户应同样保持透明度
技术赋能监管:拥抱“托管式去中心化”模式,如上海方案提出的国企主导清算平台,在保障监管可见性前提下获取稳定币的效率优势
稳定币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创新与金融安全间找到平衡点。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实施、美国《稳定币法案》推进,全球监管框架正加速成型。中国企业应把握香港试点机遇,参与构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满足主权监管需求的稳定币生态,将这一技术真正转化为提升跨境贸易效率的战略工具,而非监管套利的灰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