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机构托底与宏观利好共振
比特币在2025年5月突破10万美元后虽进入高位震荡,但其长期支撑逻辑未改:
1. 机构与政策加持:
美国多州将比特币纳入战略储备,ETF资金流入虽放缓但累计规模已超百亿美元,MicroStrategy等机构持仓占比特币流通量的6%,形成“护城河效应”。
2. 抗通胀属性凸显:
全球M2货币供应量扩张推动资金流向稀缺资产,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在贸易摩擦缓解后仍被视作避险工具,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升至83%。
3. 技术面韧性:
尽管短期面临106,000美元阻力位和多头清算风险,但长期持有者成本低于6万美元,底部筹码锁定稳固,回调空间有限。
SHIB:供应过剩与生态瓶颈的双重困境
与比特币的强势相反,SHIB近期持续下跌,5月跌幅超6%,核心原因包括:
1. 天量供应压制价格:
SHIB流通量高达590万亿枚,尽管销毁率一度飙升62,000%,但仅减少5亿枚,供需失衡难以逆转。其价格需资金流入规模远超比特币,而当前市场资金更倾向主流资产。
2. Meme币属性拖累:
SHIB缺乏实际应用支撑,依赖社区共识和短期炒作。在宏观不确定性(如美国CPI数据)和比特币波动时,高风险资金率先撤离,导致其领跌市场。
3. 生态进展不及预期:
尽管Shibarium链上交易激增,但Layer2对价格拉动有限,DeFi和NFT生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投资者对其“实用性转型”信心不足。
市场分化启示:价值逻辑 vs 投机博弈
比特币与SHIB的背离反映了加密市场成熟度分化:
比特币受益于机构化、合规化趋势,逐渐脱离纯投机属性,成为宏观对冲工具;
SHIB则受限于Meme币基因,在资金收缩期首当其冲。若其生态未能突破(如Sharding技术落地或大规模应用接入),价格或难逃“昙花一现”命运。
未来展望
短期看,比特币若站稳10万美元,或吸引资金回流加密市场,带动部分山寨币反弹;但SHIB需实质性销毁进展和生态突破才能逆转颓势。长期而言,市场分化将加剧,具备稀缺性与实用性的资产更可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