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南特区报
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性格特质和行为表现。其中,孤独症和性格内向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本文旨在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孤独症与性格内向,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
一、孤独症: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为自闭症,简称孤独症/ASD),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且具代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交往方式和技巧,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对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反应迟钝,缺乏眼神交流和社交性微笑、手势、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他们的语言能力常发展缓慢,可能说话晚,甚至终生不语,有些患儿不会适当地用语言沟通,存在答非所问、人称代词分辨不清、鹦鹉学舌、刻板重复语言等表现。此外,孤独症儿童的兴趣范围非常狭窄,可能长时间重复一种反复的刻板性动作,如排列物品、对环境变化过度敏感等。
二、性格内向:一种气质特征
与孤独症不同,性格内向是一种气质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相对安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内向的孩子通常不是由于社交技能缺乏,而是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和探索。他们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与他人交往。内向的孩子在社交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他们的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通常都在正常范围内。与孤独症儿童相比,内向的孩子不会出现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的情况。
三、两者区别
孤独症和性格内向虽然都涉及到社交方面的挑战,但它们的本质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和康复训练。而性格内向则是一种正常的气质特征,通常不需要医疗干预。家长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社交、语言和行为发展,如有疑虑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
结语:孤独症和性格内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情况,以便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和帮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李惠琳)